当前位置:M5问答>百科问答>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2023-03-20 03:50:06 编辑:join 浏览量:509

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二战盟军沈阳战俘营,亦称美英战俘营、奉天俘虏收容所,又称“巴舟之旅”。这个地处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青光街几幢旧建筑,夹杂在大片的居民区里,似乎完全被岁月湮没。如果没有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指点,谁也想象不到这里曾在二战期间清慧因乱亮关押的战俘级别最高和死亡率极高而闻名于世。与其称这里为战俘营、收容所,不如说这是一个坐落在中国的“奥斯维辛集中营”。194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日军由于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地俘虏了大批的美英盟军战俘,于是,在中国太原、大同、石家庄、济南、沈阳等地建立了大型战俘营。还在北京、张家口、内蒙、吉林等地建立战俘收容所达60余处。1942年11月11日,第一批来沈的1428名战俘被关押在北大营旧兵营,每天由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押解,到5里远的伪满铸物株式会社,(今沈阳矿山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今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和高井铁工所(今黎明航发集团所在地)服劳役。1943年7月29日,二战盟军沈阳战俘营永久性营地在大东区青光街建成。营址长100余米,宽60余米,由10余幢二层筒子楼和青砖平房建筑组成。楼房的墙体坚固,窗户窄小,阴暗潮湿。战俘们居住的房子,每层十多间,每间8平方米左右,有长达30余米的走廊相通。营区内还设有劳役区、日军看守人员住所、水塔及锅炉房等配套设施。战俘营四周砌有3米多高的围墙,上面架设两道铁丝网和一层电网,监舍与劳役区之间,有安设铁栅栏的通道相通。整个战俘营一直笼罩着阴森恐怖的气氛。从第一批战俘到达这里,至1945年5月29日最后一批战俘押到沈阳,战俘营先后关押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和新加坡等6国战俘,最多时达2000余人。这些战俘平均年龄26岁,最年长者62岁,最小的21岁。被关押的二战盟军少将以上高级将领17名,其中有美国的温莱特少将、乔治·M·帕克少将,荷兰的吉艾尔肯斯准将等。曾在战俘营被关押的美军摄影师约瑟夫·A·派泰克在回忆录《永不再谋划》中详细记录了1942年至1945年期间,盟国战俘在沈阳的监禁生活。他们受尽折磨、凌辱、饥饿和酷刑,大约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死于非命,其中大部分为美国人。有好几位在战俘营做过劳工的老人,作为见证人,曾目睹了当时战俘们的苦难。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时,驻守工厂和战俘营的日本兵向战俘们投降。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是,那年春天,由日本兵押解战俘们种下的土豆,秋天则由美英战俘们押解着日本战俘去收获。这不无幽默的历史场景,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邪恶,日本侵略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1945年9月,被关押的盟国战俘陆续回到了自己的祖国。1945年9月2日,日本战败,美国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湾的密苏里舰上接受日军无条件投降。签字时,曾经被关押在沈阳战俘营里的温莱特将军和伯西瓦尔将军挺胸抬头,威武地站在麦克阿瑟将军身后。在统帅眼里,当过战俘的将军和战功赫赫的常胜将军没什么不同,有资格享受这样的荣誉。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日军将领们,在那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肯定没有忘记在拘押温莱特将军和伯西瓦尔将军的文件上签字时的情景。二战盟军沈阳战俘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区遗存下来唯一的战俘营遗址,经媒体披露后,在世界许多国家引起强烈的反响。与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样,也具有同样的历史和文物价值。2004年,二战盟军沈阳战俘营营址已列入沈阳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0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哗正宽在战俘营旧址,利用监舍、筒子楼、水塔、警卫营房以及残垣断壁等遗址,举办了“二战盟军沈阳战俘集中营史实陈列”。其展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不少史料和照片系首次向外界公布。真实地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警示后人“要和平,不要战争”,让和平、友谊、进步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标签: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版权声明:文章由 M5问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yit5.com/answer/92101.html
二维码